您现在位置:京安速记(江苏徐州)亚伟速录培训机构 >> 行业快讯 >> 浏览文章

文汇报全文刊登“中国速记泰斗唐亚伟”

2013/11/20 7:27:00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2008年11月22日,文汇报第7版全文刊登《中国速记泰斗  唐亚伟》一文。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地握住一位九旬高龄的老科学家的手,向他表示祝贺。这位老科学家就是享有“中国速记泰斗”称誉的唐亚伟。他倾其一生的智慧,开创了中文速记之先河,创办“亚伟速记学校”,发明了中文电脑速录机,推动了中国速记事业的发展。

    

“中国速记泰斗”唐亚伟

    

    2007年2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格外引人注目,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获奖代表合影时,胡锦涛总书记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询问:“您老高寿啊?”这位老科学家就是享有“中国速记泰斗”称誉、已经90岁高龄的唐亚伟先生。在为我国的速记事业拼搏了70余年后,他以“亚伟中文速录机技术与装置”荣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获此殊荣之前,亚伟速录技术还取得了北京市最高科技奖和专业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2005年5月,在北京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向唐亚伟教授颁发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荣誉证书;2006年11月,在首届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唐亚伟教授获得一等奖。此外,作为我国速记界的权威专家,国际速联授予了唐亚伟教授终身成就奖,在国际速记界唐亚伟教授成为该荣誉的唯一获得者。

    

    提起中文速记,人们并不陌生,但却鲜有人知,上世纪三十年代发明中文速记的,正是唐亚伟。而由他发明并获奖的“亚伟速录机”,简单说就是进行实时语言信息采集的关键技术,它采用专用键盘和专用软件对语言信息同步记录并转化为文字,是中文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开创中文速记先河

    

    中国速记发展史上的两大步都是由唐亚伟跨越的。

    

    唐亚伟原名唐恭汉,生于1915年,湖南衡山人。工人家庭出身的唐亚伟,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仅学业优良,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曾被推荐给当时的江西省“安息日会”会长当书记。

    

    由于职业的关系,唐亚伟对文字的书写方法萌生了兴趣。就在这时,他在南昌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我国最早的关于速记的书《传音快字》(蔡锡勇著)。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给了他很大启发,从此他选择了终生的事业,决定了一生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目标——为中国速记学献身。

    

    唐亚伟在研读这本书时发现,蔡锡勇的中国速记符号以英国速记体系为基础,根据毛笔的粗细笔道来记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水笔,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唐亚伟又找到了英文的“皮特曼速记”和“葛瑞格速记”进行比较和研究,尝试总结一种适合中国人的速记方法。

    

    由于每天都要记录校长口述的大批公文、信件,唐亚伟试着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代表文字,书写速度果然快了很多。于是,他结合汉语的结构、读音、语法学、词汇学原理,同时吸收国际速记学原理,终于在1934年,创造出“流线体中文速记音符总表”和“字符略法表”。

    

    这项发明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文速记之先河。提起这段往事,唐亚伟至今依然兴致勃勃。他说:“我们祖先在有文字之前就懂得了用绳子打结记事,那应该说是最古老的文字符号。后来又有了仓颉造字。其实那么多汉字绝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坐在屋里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肯定是古代人在劳动实践中创作产生出来的,仓颉做了一些加工整理工作。速记的产生,也来源于工作实践。”他坚持把研究的创立定位在对劳动实践的加工整理上,其中的艰辛、甘苦融在了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中。

    

创办“亚伟速记学校”

    

    1938年,唐亚伟正式出版了《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根据各界群众的要求,唐亚伟开始办学,推广速记。1939年,“亚伟中文速录学社”正式创立。1940年春,更名为“亚伟速记学校”,由冯玉祥将军出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陶行知、李公朴、顾执中等担任董事。1945年,在重庆亚伟速记学校筹集速记教育基金大会上,唐亚伟先生还清楚记得冯玉祥将军发表了题为“速记的功用和发展途径”的演讲,结合军事制胜中“迅速、准确、秘密”的三个特点,分析和强调速记的重要功效,他说:“我主张每个小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应该学习速记,这样对于学生求学的帮助真是无法估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速记的发展高潮时期。当时中国学习苏联,而苏联特别重视速记学,苏联的每一个部门都有速记员编制,因而中国每一个部门也配备了速记员。如全国总工会有14个速记员,中央党校也有十几个速记员,各部委都有速记员。

    

    亚伟速记学校成立后,总校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兰州、重庆、新疆、香港都设立了分校。北京亚伟速记学校有一个专修班,由各机关保送人员来学习,一共办了13届,半年一届,一直到1955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速记专业人员。外交部特别重视速记,部内还办了速记班,执教的都是唐亚伟工作的弟子。

    

    1955年,经陈毅副总理批准,我国成立了第一所政府开办的速记学校——北京速记学校,仍以“亚伟速记法”为教材。尽管社会上流行的速记方式多样化,但亚伟速记法始终是流行最广的方式。当时在国际上,只有前苏联、德国是国家统一的速记方式,美国、日本都是多种速记方式并行,而美国推行最广的是葛瑞格方式。唐亚伟教授说,他的研究受葛瑞格方式影响较大,在体系、系统上都与这种方式有相通之处。

    

    即便是在“文革”和“五七”干校的日子里,唐亚伟的脑子里也全都是“速记”,从未停止他的执著追求。他感到手写速记太累,总想用打字的方法代替手写,以提高准确率,降低劳动强度。他利用一切时间琢磨、研究,终于构思形成了一套方案,创造出了“汉字快速记录法”。与此同时,唐亚伟还从钢琴演奏会上受到启发,由此催生了中文速录机的问世。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速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根据这些新变化,唐亚伟加紧研究,并不断有所创新,他先后完成了《打字速记法》、《ABC记录法》、《速记机研究》等设计,为速记机械化、电子化开创了新的领域。他一边从事速记方面的领导工作,一边从事学术技术研究开发,还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的速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了解、研究国际速记学发展的新动态,以推动中国速记事业的发展。

    

发明中文电脑速录机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开始进入国内。自从了解电脑后,唐亚伟一直在想,如何把速记和电脑结合,把最繁复的工作交给电脑。正因为速记后期的“翻译”工作最累,导致有人感到速记难学。那么,普及速记的最好方式非电脑莫属。然而,对于一位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人而言,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唐亚伟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速记能不能按照拼音完全打出来。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输入方案,利用标准键盘一键一击,一只手打声母、另一只手打韵母。由于汉字基本都是声韵结合的,两只手正好声、韵分工。按照这个设想,每分钟应该能够输入200字。但是,这样一来两只手太忙了。不过,唐亚伟发现,汉语里面双音词最多,怎样利用这种双音词的特色,开发便捷快速的电脑速记方法呢?终于,他从钢琴演奏上受到启发:既然弹钢琴可以一只手弹主旋律,另一只手弹和弦,甚至可以交叉弹奏,那么电脑速记完全也可以采用双手同时敲击键盘输入的方法。因为两只手同时敲击键盘,记录的速度自然能够明显提高。但是,这个想法引发的又一个问题是,必须抛弃现有的计算机键盘,重新研制一种新型的速录键盘。

    

    凭借深厚的速记功底、丰富的编码能力和扎实的拼音功夫,唐亚伟重新对键盘进行设计。面对26个字母,声码需要用几个键、韵码需要用几个键、按键相互之间的关联等等,成为他每天琢磨的重点。1993年,他拿出了一套完整的电脑速记编码方案和速录键盘设计。

    

    但是,计算机速记在当时电脑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别人听起来是那样的陌生,与人合作开发的事宜一再搁浅,几经周折才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公司。

    

    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1994年,中文电脑速录机终于在北京展览馆最显著的展台前亮相。30分钟的演讲后,与会者在出门的时候,每人可以得到一份热腾腾的快报,这就是用速录机来进行实时记录、瞬间完稿,再用速印机把一张张的快报印刷出来的。它,无疑成为了那次展览会的一大亮点。

    

    唐亚伟现场演示侃侃而谈:“速录机是多键并击,一下按几个键,双手并击,一击出现两个汉字。这种多指并击的方法在生理上是完全可能的,弹钢琴就是一例。我们用拼音的方法,左右对称的键盘,一手可打出一个声韵结合的汉字,两手并击,一下打出两个汉字,即一个双音词。速度很快,完全可以跟上语言的速度,甚至可以在看打录入的时候,每分钟超过200字以上。一个人讲话每分钟大约是180字左右,速录机完全可以胜任。”

    

    1995年,在荷兰举行的第41届国际速记联合大会的展厅里,各国代表惊奇地发现中国已拥有自己的中文电脑速记机了。因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用电脑速记毕竟是一个难题。是谁攻克难点,使中文电脑速录梦想成真?唐亚伟,一个国际速记界熟悉的名字再次吸引了他们的视线。

    

速记为他留驻青春

    

    在编码攻关的日子里,唐亚伟或是在斗室里钻研试验,或是骑着自行车到图书馆查寻资料,到中关村电脑界“弄潮”,仿如年轻人一般奔波。如今,年逾九旬的唐亚伟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

    

    有人向唐亚伟打探他的长寿秘诀,他笑了笑,认真地说:“那和速记有关,每天速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为我留驻了青春。”

    

    他的家人举例佐证:老人70多岁的时候,还总是喜欢骑自行车走来走去。一次被车剐倒,摔了一跤,脑部出血。治疗期间,他叫不出任何人的名字,即使是面对着亲人,但他却能清晰地说出“速记”两字。病愈后,家人都对他说,您是六亲不认,只认识“速记”啊!

    

    令老人十分欣慰的是,亚伟中文速录机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今全国已有3000多家各级人民法院使用亚伟中文速录机,实现了庭审记录计算机化,并在进一步推广……但是,这位耄耋老人依然惦记着速记,他的名片上还有众多头衔: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所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会长,北京速记协会理事长兼培训中心校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兼速记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等,他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让速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速友》张洪安  撰文2008年版


    《文汇报》简介: 


    《文汇报》是一张在上海出版,在全国具广泛影响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文汇报》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主报,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客观地传播新闻,评论世间万象,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积极反映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汇报》在综合报道时政、经济、国际、社会新闻的基础上,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理论、学术、体育、旅游等七个领域的报道为侧重点;在深化上海新闻的同时,开拓北京及各地的国内报道,大力增强在全国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日出对开彩报12版,日发行45万份,并发行至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汇报》由抗日爱国的知识分子创办于上海“孤岛”时期的1938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出版历史最长的一张综合性日报,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扩大和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性。《文汇报》在上海目前拥有200余位编辑记者,以及全数字化的新闻采编系统;在北京、南京设有办事处,在浙江、山东等各重要省市设有记者站派驻有常驻记者或特约记者;美国、法国、日本、墨西哥、印度、菲律宾、尼泊尔、俄罗斯、乌克兰、联合国等1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派驻自己的常驻记者。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 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不慎侵害到您的相关权益,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0
关键字:
上一篇: 中职文秘竞赛1问:今年竞赛为什么要增设教学交流大会
下一篇:文秘速录人才“以赛促学” 培养模式的思考

网友评论